漳州生活网

周总理逝世有人提议叶剑英致悼词,叶帅严词拒绝:我们谁都不合适

2023-04-07 11:00:00

超级福利 http://cc.muxiangchang.com

#头条创作挑战赛#

1972年,周总理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,已经出现了便血的现象。已经预感到自己身体状况的周总理,更加废寝忘食地工作。

甚至有时白天黑夜都不休息,一丝不苟地审阅文件,让周总理本就不好的身体愈发憔悴,眼睛里布满血丝……与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医生都劝他要注意休息,好好做个全面检查,可是周总理总是说:“不要急,等忙完这一阵子再说,是大病也没办法!我能多处理一些事就行了。”

后来经过京、津、沪三地的著名专家的确诊:周总理患上了膀胱癌。

叶剑英和李先念看到这个确诊报告以后,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随即便向毛泽东做了汇报。

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以后,心情十分凝重,他眉头紧锁,很长时间不说话。最后亲自下了批示,要求由叶剑英、邓颖超、汪东兴和张春桥领导医疗组,全面负责周总理的治疗工作。

同时他还嘱咐周恩来:应当休息、节劳,不可大意。

然而,得知自己病情的周总理,此时仿佛任何人都劝阻不了他了。

01

在众人的极力劝诫下,周总理虽然接受了治疗,可是治疗过后,他马上就拖着病痛中的身体投入到了工作当中。

面对每一次的出访和接待外宾,周总理依然十分重视、事必亲为。尽管病痛的折磨让他看起来很消瘦,但坚毅的眼神、身上散发的活力、不凡的谈吐,让他在外宾眼里还是那个令人“难缠”却敬佩的周恩来。

不过,周总理平静随和的外表下,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忍受了多少。有时候会晤下来,周总理额头不停冒汗,可他从不说一声疼。

结束会晤以后,他又立刻开始整理各种洽谈事宜和资料,批改相关文件,经常一个人忙到深夜。除了必要的手术之外,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休息。

对于周总理的身体状况,作为妻子的邓颖超十分清楚,可她却心疼又无可奈何。她太了解周恩来了,他不喊痛是怕她担心,她也根本无法让他放下手里的工作。

连邓颖超都不能,那其他人就更不能说服他。

1975年7月,此时的周总理身体令人堪忧,可他依然两次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。9月,周总理因病情极速恶化再次入院治疗。

自从得知周总理的病情后,叶剑英总是十分关心,隔三差五都要去医院看望。他不管白天还是黑夜,只要有时间就主动与主治医生联系。

他反复叮嘱医生:“只要有可能,能延长一天是一天,哪怕一个小时或者一分钟,你们都要想尽办法。”

知道周总理爱吃鱼,叶剑英特意跑去钓了一条30斤重的大草鱼给送去医院,可是鱼实在太大,最后周总理吃了点鱼肚皮,剩下的全部留给了医护人员。

一开始,叶剑英去看望周总理,两人还能交谈两三个小时,时不时还会传出笑声,可随着周总理病情的不断恶化,两人交谈的时间也越来越短,周总理说话的语速也越来越慢,十分吃力。

为了不打扰周总理,叶剑英有时候就是隔着玻璃看看他。

叶剑英、周恩来

12月7日夜,周总理突然陷入昏迷,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,周总理最终苏醒了过来。抢救室外,很多中央领导都在焦急等待。

苏醒后的周总理,看到大家如此关心他的病情,脸上露出笑容,他吃力地一一和大家握手致谢。

张春桥是最后一个和周总理握手的,就在张春桥和周总理告别准备走出病房时,周总理又开口叫了他的名字,不过声音太小,张春桥根本没听见,还是身边的人听见,立刻告知了张春桥。

张春桥来到病床前,俯身听周总理说话。

“你和文元同志,要好好帮一帮小平同志。”

重病垂危,周总理依然还在关心着外边的事。其实周总理这话就是在提醒敲打张春桥、姚文元等人。此意张春桥怎么会不知道,立刻点点头:“总理,你放心!”

张春桥

而对于理发师朱殿华的再三地理发请求,周总理则是拒绝了。

“朱师傅为我理了二十多年的头发,他要是来了看到我这样,他会难过的,替我谢谢他啦。”

02

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,后来的周总理已经卧床不起,很少说话了。病痛的折磨也让他时常会陷入短暂的昏迷。

仅有的一次,周总理疼得实在受不了,对着主治医生张佐良轻声说到:“张大夫,我实在疼得受不了,我想哼哼。”

“总理,您疼,想哼就哼出来……”张佐良听到这里泪水翻滚,转过身去。

可即便这样,周总理依然没有哼一声。

1974年5月30日,两位伟人最后一次合影

作为周恩来的卫士长,张树迎清楚地记得,周总理和叶剑英最后一次谈话是在1975年的年底。

那天,叶剑英安静地来到周总理病房,看到叶剑英到来,周总理只是微微一笑示意。

看着周总理,叶剑英欲言又止,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,周总理也明白叶剑英应该是有事了,嘴唇动了动。

随后,叶剑英让陪护的医护人员都出去,但不要远离,隔着屏风外监视着周恩来的心电示波仪。并告知不论是送药还是送水,不按门铃都不许进。

不过由于医护人员离得都比较近,叶剑英在向周总理汇报时,只言片语还是会传出来。

那是关于中央、邓小平等方面的内容。

在听了叶剑英的汇报以后,周总理嘴唇又动了,叶剑英轻轻握着他的手,贴得很近。

“要注意斗争方式,无论如何权都不能落入他们手里。”

叶剑英、周恩来

说了这一句话以后,周总理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。

从病房出来以后,叶剑英立刻找来张树迎和高振普,神情严肃地嘱咐到:

总理现在有很多委屈憋在心里不讲,你们要24小时守护在他旁边,准备好纸笔,如果总理说了什么,你们一定要记下来。

可是,生命的最后时光,周总理反而选择闭口不言了,轮流值守的张树迎和高振普,啥也没写下来。

唯一说的一句话就是在弥留清醒之际,他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样说:“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。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,他们更需要你们……”

1月7日这天,周恩来总理一直就是睁着眼睛看向门口,大夫张佐良以为他有事就问他:“总理,是不是找大姐(邓颖超),大姐她已经走了。”

周总理微微摇了摇头,表示自己没事,但眼睛就是这样一直看着。那天晚上,周总理十二点多都还在醒着,就这样一直看……

1月8日噩耗传来,周总理因抢救无效去世。

病房中,人们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,哭声一片。邓颖超的哭声格外令人心碎,他抚摸着周总理的脸颊,无限哀伤地说:“恩来,你走了……”

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

周总理去世后,当张树迎和高振普将一张白纸交到叶剑英手里时,叶剑英再也难以抑制心情,眼含热泪感叹到:“他一生都在顾全大局!”

03

周总理去世的噩耗传来以后,李先念、华国锋、叶剑英、邓小平等政治局委员们立刻放下手中工作赶往医院,到中午11时许,中央领导陆陆续续都来了。

随后,邓颖超向在场的中央领导转述了周恩来生前的三个遗愿:

一:不保留骨灰;二:后事处理不要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;三:不要开追悼会,不搞遗体告别。

生前周总理认为,人死了,还要占一块地盘,是私有观念,所以决定不保留骨灰。至于不开追悼会,是当时国家正在推行殡葬改革。

“不行,我不同意,不开追悼会也不能拿总理开刀。”李先念当即第一个反对。“这样做我们无法向人民交代。”

周总理遗体告别

李先念的话一出,在场的所有领导都一致赞同。遗体告别要搞,追悼会肯定也是要办的,至于第一个遗愿,则需要毛泽东定夺。

噩耗最终传到毛泽东耳朵里,毛泽东听闻以后一言不发,只是默默泪流。最后,他同意了周恩来总理第一个遗嘱:不保留骨灰。

就这样,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准备着。唯一存在分歧的重大问题就是,周总理的追悼会由谁来致悼词。

有人提议,由王洪文致悼词,但是王洪文说自己不行,他们又说了另外人选,但是大家都不同意,最后在七嘴八舌中有人提议,由叶剑英致悼词。

叶剑英听到这样的话语后,十分的生气,他严词拒绝并说到:“总理的悼词,你不合适,我也不合适,我们谁都不合适,只有邓小平同志合适。”

叶剑英

叶剑英之所以生气,是有原因的,而说只有邓小平合适,同样也是有原因的。其实归结起来主要三方面原因。

首先,邓小平作为党中央副主席、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国务院第一副总理,给周总理致悼词,没有谁比他更有分量。

其次,周总理生病住院期间,最为关心的就是邓小平的情况,这个叶剑英十分清楚。邓小平同样是除叶剑英以外,来探望周总理最多的人。

在周总理住院的1年零7个月中,邓小平总共来了医院60多次,除去每次因为总理大手术不便探视外,几乎每个星期都来。

来探望周总理的邓小平,除了和周总理谈工作以外,最主要的两人确实关系也很深。

当初邓小平才只有16岁时留学法国就认识了周总理,在周总理的影响之下参加革命。几十年的风雨磨砺以及风风雨雨下来,周总理对邓小平除了能力欣赏之外,更多的已经是出于一个兄长的关心和期望了。

可以说,周总理把所有新中国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邓小平身上。

所以于公于私,邓小平给周总理致悼词都合情合理。

最后一点,这一点也是叶剑英生气的原因。反对派之所以极力推荐其他人,而阻挠邓小平致悼词,说白一点就是不想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抛头露面,更想借此削弱邓小平的政治地位,这样的伎俩叶剑英怎么会不明白。

最终,在叶剑英等人的极力拥护下,邓小平成为周总理的追悼会上致悼词的最终人选。

1月15日,周总理的追悼会如期举行,邓小平致悼词。

“1976年1月8日9时57分,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失去了我们的总理而感到深切的悲痛……”

致悼词时,邓小平几度哽咽。

邓小平致悼词

邓小平女儿邓蓉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到:“我妈妈说,和父亲几十年,从来没见他掉过眼泪,但追悼会那天,我们清楚地记得,他哽咽了。”

1976年10月6日,也就是周总理去世不久,以王洪文、张春桥、江青、姚文元为首的“四人帮”被粉碎。

而中国,最终迎来了“邓小平时代”,随后改革开放,彻底让中国走向腾飞……

周恩来总理,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、奉献给了新中国,无愧于人民的好总理。
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”这句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,他用毕生在实践!

青年周恩来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漳州生活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