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8-12 19:11:02
9146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火电视剧 https://www.9146.xyz
引言
1976-1981年,在华国锋主政的5年里,他与邓小平在恢复高考、中国农村改革等诸多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中,我们看到做事沉稳认真的华国锋如何与邓小平一步步相互磨合,共同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。
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,华国锋在北京医院逝世,享年87岁。回顾华国锋的一生,他是从“山沟沟”里走出来的国家主席,是毛泽东口中的“老实人”。
一波三折复高考,带头领军美名传
1977年,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,这离不开邓小平和华国锋这一代政治领导人的重要支持。然而恢复高考的历程,其实并没有那么顺利。
在华国锋上任初期,他提出“两个凡是”指导方针,即“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定,我们都坚决维护,凡是毛主席的指示,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。”
在高考正式恢复之前,1977年6月,教育部长刘西尧主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,会议依然延续“自愿报名,群众推荐,领导批注,学校复审”十六字招生办法,这其实是“两个凡是”的历史延续。这份文件曾经报送给华国锋,他也审阅认可了。
在那个时候,邓小平刚刚复出,以党中央副主席身份分管教育和科技,提议恢复高考。并责成教育部收回之前的“招生工作意见”,要求重新召开招生工作会议,重写招生工作意见。
然而恢复高考的提议并不是由邓小平一人便可以做决定的,那时中央的文件出台必须是集体会议讨论决议后才能发出,所以恢复高考的提议必须通过政治局决定后才能实施。
当时,中央政治局的核心人物一共有五位,分别是主席华国锋,副主席叶剑英,邓小平,李先念和汪东兴。
因此,在邓小平提议恢复高考之后,华国锋选择支持邓小平,同意恢复高考,并收回之前的工作意见。他组织召开相关研讨会针对恢复高考进行集体决议。然而研讨会进行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,依然有不少针对恢复高考的反对意见。华国锋便针对这些反对恢复高考的非议和阻碍,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做出澄清说明。
当时有个叫方毅的人,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,他在5月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表示:华主席对于这次教育工作会议非常重视,要求我们做到澄清思想,明确政策方针。
在恢复高考这件事情上,华国锋能做到顺应时势,支持邓小平的决策,其实还离不开邓小平曾经给华国锋写过的一封信。
1977年,邓小平给华国锋写的信里提到,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、全军和全国人民。
而所谓“准确的完整的”,其实意义就是我们必须对毛泽东思想有更准确的认识和学习。这封信委婉地批评抵制“两个凡是”的错误方向。
1989年,邓小平曾评价过华国锋,说他只是一个过渡,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,就是“两个凡是”。在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影视剧中,邓小平就提到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华国锋的贡献和错误。
根据《恢复高考,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》一文中阐述,其实在恢复高考这件事情上,华国锋并没有坚持“两个凡是”。如果没有华国锋的认真支持和细致工作推进,高考的恢复最终是无法正式实施宣布的。
相比较邓小平,华国锋少了一些大刀阔斧改革的气魄。但是华国锋做事沉稳认真,他能够正确地从国家利益出发,支持恢复高考,并收回他原先同意的报告意见,这是一位领导人的大格局。
1977年9月,华国锋和邓小平更是共同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,表示对于恢复高考工作的重视和支持。
从历史上看,邓小平在教育领域冲开阻拦的气魄,领导恢复高考,提出正确决策意见,是不争的事实。但是,这也同样离不开华国锋一步步踏实的推进和支持。如今青年学子能够通过高考平等地实现上大学的机会,离不开这一代领导人共同做出的贡献和努力。
中国农村改革难,伟人坚定开先河
1976年,华国锋上任之后,国家百废待兴,在很多领域都需要改革和调整。除了恢复高考之外,在农村改革问题上,华国锋初期还是保持谨慎决策的态度,如果没有邓小平下定决心公开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中国农村的春天还不知道哪一天才会真正到来。
邓小平曾经说,改革开始要有带头,一个是我的家乡四川省,另一个是安徽省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便是从安徽省开始的。
这项工作的推进除了邓小平,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,一个是当时主持安徽工作的万里同志,另一个就是华国锋。
1977年,万里同志受中央委派,出任安徽省第一书记。华国锋指示万里,要尽快解决安徽农业问题。
据历史记载,当时的安徽省人均年收入100元以上的只占10%,90%的生产队仅靠贷款、救济、返销等方式存活,将近300万人长期吃不饱饭。安徽的农村经济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。
于是中共安徽省委出台了《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(试行草案)》(简称“省委《六条》”),并要求省内各地市执行。
省委《六条》里主要的突破在于“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”。这一点在现在看来也许觉得很平常,但是在当时“左倾”氛围还比较浓烈的年代,有些政策的出台是需要勇气和顶住风险的。而这部安徽省委《六条》也正式拉开了安徽农村改革的序幕。
1978年11月24日,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农民在一个破烂的小土房里召开了秘密会议,他们冒着违反当时的土地政策的风险下,签订了一份“生死契约”,决定分田到户,不再吃国家的分配粮。这18个农民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。
1979年,国家农委邀请安徽、湖南等7个省份的农村工作相关负责同事,前往北京召开当前农村工作座谈会。会上,不少人对于“包产到组”等改革做法提出了反对声音。
会议结束的第二天,华国锋召集参会人员代表开会,听取会议汇报。
据参会当事人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曰礼回忆,会议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,开了整整六个半小时,连最后的晚饭都还是华国锋招待的。
而会议之所以开了这么久,是因为会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汇报观点。
一个是由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汇报的农村工作座谈会《会议纪要》;另一个是以安徽代表的周曰礼,他反对认为《会议纪要》中将“包产到户”等同于“分田单干”的观点。
当华国锋听完两个汇报之后,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观点。作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,能够在百忙之中听了这么长时间的会议汇报,可以充分证明他对于农村改革这项工作的重视。
但是之所以他没有直接拍板决定,如此慎重对待“包产到户”并没有没有理由的。在当时,华国锋还在主导着“农业学大寨”那一套的传统观念,对于“包产到户”这样新式的改革难免会比较谨慎。
之后华国锋在通过自己的认真研究调查之后,又陆续听取了农村改革的相关会议报告,对于“包产到户”的执行慢慢从“不许”改为“不要”,并同意将周曰礼的观点写进《会议纪要》,更要求对于已经搞“包产到户”不要进行批判斗争,在指导思想上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突破。
相比较华国锋,邓小平则在1980年5月底,公开支持了“包产到户”。他说,有的同志担心,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,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。
同年9月27日,中共中央发布75号文件,即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》的座谈会纪要,并要求地方贯彻执行,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。
正如邓小平所说,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在安徽。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便是安徽凤阳小岗村。也正是有了邓小平这样的改革气魄,中国农村形势才真正得到了深刻变化。
晚年生活乐悠悠,踏实稳重子女贤
晚年的华国锋一直住在北京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里,在这里与他作伴的还有一个特殊的“朋友”——葡萄。
在华国锋的院子里,曾种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,每当收获的时节,华国锋便把这些葡萄分享给他的家人们,有的还送给了部队的战士们。但是,华国锋自己却因为糖尿病的原因几乎不能吃葡萄。
据他的孙女说,华国锋对于葡萄的种植技术非常钻研,经常葡萄还没长出来,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葡萄会开花结果。院子里,除了葡萄之外,还种植了很多其他的水果和蔬菜,比如苹果、樱桃、桃树、丝瓜、苦瓜、辣椒之类的。
在种植这件事情上,华国锋也一直都是亲自打理,直到身体不好了,才让身边的人搭把手帮忙。这与他前半生的政治作风也保持一致,做事沉稳认真。
华国锋晚年的时候有四个子女一直陪在身边,分别是大儿子苏华,二儿子苏斌,大女儿苏玲和二女儿苏莉。他的这几个子女都没有出国,也没有从事经商,工作都在北京。
苏莉除了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干部之外,更是被安排作为华国锋的生活秘书,日常照料起居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,华国锋一直鼓励子女好好努力,做个节俭的人。
据说,在华国锋家里,一直有着厨师负责做饭,子孙辈负责洗碗的传统。
在饮食上,华国锋的一直比较健康,以蛋白质和蔬菜水果为主。早餐有牛奶、鸡蛋羹,圆白菜或者炒洋葱;华国锋有个小习惯,就是会在牛奶里放点咖啡。
有时候他还爱吃那种烤的很硬的馒头片。中饭则是以面条为主。作为出生在山西的孩子,华国锋一生都爱吃面食,比如刀削面,筱面等。晚饭则是简单喝点粥,比如南瓜粥或者二米粥,有时候也会吃个烧饼作为搭配。
日常生活上,华国锋的时间安排一般比较固定规律,比如每天中午他一般要午休到16点,下午有时候会见些客人,晚上会固定收看《新闻联播》。
晚餐后,三代人共同在院子里散步。闲暇时,他喜欢花大量的时间用来看报纸,主要有党报或者都市报之类的。
除了散步之外,华国锋晚年还专注于练字。在华国锋的家中,墙上挂满了旧友的书法作品。在客厅的南面还立着几个书架,有些是传统装订的古书,有些是马恩全集,还有些工具书。
据他二儿子苏斌说,在他父亲离世的前几年,还经常会参加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活动,跟当时的一些知名书画家进行技艺切磋,书法大有长进。
华国锋的作品在收藏界可以卖出一幅字150万元的价格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隆重召来,举国欢庆。华国锋曾有个心愿,就是现场观看奥运会。可惜,那时的他因为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,而后便没有再离开北京医院421病房,没看上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他最后的遗憾。
结语
在中国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,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是在科教文事业的复兴、高考的恢复,还是在农村改革等问题上,既有华国锋同志的认真努力,更有邓小平改革的勇气和坚定。当代中国的繁荣与富强离不开他们的做出的力量和贡献。
参考文献华国锋的功过若干史实:被斥“洋跃进”.炎黄春秋2011(3)恢复高考,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.陈侃章.教育与考试,2020,0(1)余皓洁,李国亮.华国锋与中国农村改革的起步[J].党史博览,2019(08):51-54.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[J].曹普.党史文苑,2018,(04):4-9.